初探提高高中體育特長生100 米跑成績的有效訓練方法
一、把握訓練的全面性,提高體育生的身體素質
身體素質是人體在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支配下,在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機能能力和運動能力。它包括力量、速度、耐力、靈敏、協(xié)調和柔韌。身體素質是體育生運動技術水平和專項成績的基礎。在100 米跑的教學與訓練中,尤其要注意發(fā)展學生的力量、速度、靈敏。
1.力量訓練。力量是素質的核心。短跑的力量訓練,要根據短跑的肌肉用力特點進行安排:
(1)提高肌肉的力量。主要通過負重練習和抗阻力練習,一般以遞增負重的方法實現的。練習時采用最大負重的70-80%開始練習,逐漸增加到100%的重量,完成5-7 組,每組4-5次。
(2)提高爆發(fā)力。主要采用負重練習、抗阻力練習和跳躍練習,練習量約為最大負荷量的60-75%,動作速度快,完成5-7 組,每組10 次左右。采用跳躍練習時,選擇距離在 60-100米負重或不負重的快速跳躍練習。
(3)發(fā)展力量耐力:可采用負重量輕的,跳躍距離長的練習。練習量約為最大負荷量的430-50%,要求強度小,重復次數在10- 20 次以上。跳躍練習可選100-200 米距離的負重或不負重練習。
2.速度訓練。速度素質在短跑項目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專門素質。其訓練方法有:提高反應速度和起動速度、提高肌肉收縮速率和力量、提高運動過程的協(xié)調與放松能力。
3.靈敏訓練。靈敏素質是人體綜合能力的反映,為了提高靈敏素質,教練員應盡可能采取逐漸增加復雜程度的練習方式。如:在跑、跳中做迅速改變方向的跑、躲閃、突然起動以及各種快速急停和迅速轉體練習。
二、抓準訓練重點和核心,增強訓練的實效性
1.掌握跑的放松技能。跑得放松自然而有節(jié)奏,是短跑技術訓練的難點。在訓練中,提高體育特長生跑的放松技能,取決于發(fā)展體育特長生專項知覺發(fā)展水平。其訓練手段:一是采用不同速度和距離的間歇跑提高時間感;二是按照教練員的不同信號或標志的節(jié)奏跑提高節(jié)奏感;三是采用不同距離的快跑和慢跑,不同距離的上坡跑、下坡跑和重復跑提高用力感。
2.提高步長、步頻能力。步長和步頻是短跑技術的核心,也是構成跑速的主要因素,要提高跑速,步長和步頻是關鍵。
(1)提高步長的訓練。教師應結合短跑的技術特點著重發(fā)展大腿的伸肌、屈肌的力量和髖關節(jié)的靈活性。在訓練手段的選擇上,可采用負重換腿跳、跑臺階、大幅度的跨步跳、蛙跳、單足跳等練習,提高跑時的后蹬能力。
(2)提高步頻的訓練。教師應側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縮速度,其訓練方法:一是高速、大幅度擺動腿前后擺動練習,要求在快速擺動中完成合理的折疊技術, 擺動腿大小腿折疊得越緊,半徑越小,擺速越快。二是加快腳掌著地速度練習,要求盡可能地縮短騰空時間。三是快速擺臂、擺腿練習,要求腿、臂動作協(xié)調進行。
三、明確訓練階段,確保如期實現目標
為了能穩(wěn)定地提高100 米跑步成績,應根據考生競技狀態(tài)形成的規(guī)律、高考的日期、季節(jié)特點、學生的水平,進行計劃、有目的、有系統(tǒng)的全年周期訓練。
1.準備期。準備期是全年中的重要時期,它對考生競賽時期競技狀態(tài)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。準備期第一階段以基本技術、基本技能、基本素質、基礎知識為主,運動量和練習密度逐漸增加,強度由小到中;第二階段以全面發(fā)展身體素質、專項身體素質和改進技術為主,運動量由中到大,強度由中到中上。
2.競賽期。訓練特點是運動量減小,密度減小,但強度大,甚至超過考試時期的強度。通過提高專項素質,完善專項技術,提高訓練強度,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(tài)參加比賽,提高成績,達到預定的目標。
3.恢復期。有計劃地組織體育生進行放松性的球類活動,使其機體和心理逐漸恢復到比賽的狀態(tài)上來,以利于參加激烈的比賽。
通過對100 米短跑訓練的研究,我們可以知道,要有效發(fā)展體育特長生的短跑成績,既要加強以技術為中心的全面身體訓練,又要突出專項能力訓練,尤其是快速力量和速度能力的訓練,并努力掌握跑的合理技術。對于專項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的選擇,關鍵在于能否因材施用,因人而異。教師只有整合各種方法,才能更好地提高訓練效果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