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靜而繁華的赤柱
作者:劉忠娥
我到達赤柱的時間是上午8時30分,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個很早的時間。赤柱在香港并不能簡單地翻譯為“紅色的柱子”,而是一個人的名字,叫Stanley。他是鴉片戰爭后香港在任的事務大臣史丹尼爵士。赤柱在香港向來是個偏遠的地方,歷史上它差不多是戰場、墳場和監獄的集中地。
美利樓
城巴在終點站將我們放下,我們除了看到站前的一條狹窄公路、路下的一些房屋和對面山頂的一大片樓區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。赤柱集市在哪里?我很茫然。與我同樣茫然的還有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女人。她問我集市在哪里?我說不知道。她只好沿著路往前走了。我在路邊打聽集市的位置,被告知集市就從路邊直往下走。
早晨的赤柱太寧靜了,家家戶戶都還關著門。怎么也看不出這里有什么集市(當然,我想象中的集市是像內地那樣的一片大廣場)。我跟著一位早行者拐彎抹角地穿過街巷,很快就看到了所謂的集市,只是一條長而不寬的街道,中間用塑料拱棚連搭著防雨。街旁都是店鋪吧,但此時都還在寂靜中。
我沿著街巷獨自前行,眼前忽然豁然開朗,原來到了海邊。很喜歡眼前的景色:海水拍擊著礁石,發出有節奏的聲響。長長的弧形水泥海堤十分寬厚。像香港其他地方的海堤一樣,堤外墻上每隔一二十米處就固定著一個救生圈。此時,堤上面坐著一位中年人,身邊放著一個杯子,一雙鞋子。他正面朝大海,靜靜地坐在那里,不時地喝著不知是水還是咖啡。我看不到他的臉,但他那樣的姿勢組合在畫面里,很美,很詩意,很閑靜,像某部影片里的鏡頭。海向遠方延伸,靠岸的地方隨意地泊著一些小船。稍遠些的地方是一個碼頭。堤邊的路面由木板鋪就,走在上面十分舒服。旁邊有個足球場,一個青年正在孤單地踢著球。再往旁邊就是些店面了。堤旁還有休息的露天空間,設了幾張長木凳。一張木凳上坐著位五六十來歲的人,他一直在用英語講著電話,大概是跟商業伙伴在談生意,聲音時高時低。一些海鳥飛下來找食。啾啾啾地鳴叫著。對面山上矗立著一大片高樓大廈。海水的拍擊聲,海鳥的啾鳴聲,清潔工打掃衛生的聲音,使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地閑適,那些來自自然的聲音卻給這個海邊小鎮增添了另一份寧靜。我忽然覺得清晨的海邊有種特別的迷人之處。
我在赤柱安靜的街上隨意地走著,街上還走著一些早起溜狗的老外。那些狗十分漂亮,我常?粗粗雇伺恼。海邊的樹下也悠閑地坐著三兩個人。
在堤的對岸,有一幢堡壘一樣的樓,叫美利樓,它也取自當年英國大臣美利爵士的名字,是香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幢古歐陸維多利亞式建筑,融匯了東、西方建筑的風格。美利樓在1844年建于現在的中銀大廈處,整幢建筑都是用巨型花崗巖砌筑,建好后主要用作英軍的軍營。日軍侵入香港后,它被日軍用作憲兵部辦事處和日本軍事統師部,里面設有很多囚室,據說也用作刑場。二戰結束后,美利樓曾被多個香港政府部門用作辦公室。1982年,因香港中銀大廈在此興建,所以美利樓被拆卸。拆卸下來的3000多件建筑物料都被一一標注和保存。1998年,所有這些建筑物件被全部搬到赤柱,完全按照原來的位置進行重建。美利樓現在是香港海事博物館,它像一座巨大的花崗巖堡壘,矗立在赤柱的海邊,它的旁邊就是卜公碼頭了。
赤柱實在很小,天后廟和赤柱廣場都在海邊。但從赤柱廣場看得出該地的繁華。這里的居民恐怕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國人吧,英語在這里也遠比普通話受用。這里雖然小,但樹木卻十分茂盛,茂盛得有些讓人驚訝。廣場上下樓都是電梯,樓上棲息著很多鳥。
赤柱集市開市后的繁忙也令人驚訝。那條窄窄的街市里很快便摩肩接踵地擠滿了逛街的人,其中七八成都是外國人。當地人交流都用英語。這里賣的多是絲織品、衣服、羊毛制品、手表和工藝品等,品種繁多,琳瑯滿目。
一個地方同時具備著寧靜和繁忙的特點,那會是一種怎樣奇妙的組合呢?赤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。我想,或許哪一天我又會突然來到這個地方,只為坐在海邊的堤壩上發發呆。
上一篇:佛山祖廟:陶塑的展臺
下一篇:最后一頁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近日,廣東省人民醫院河源醫院(下稱市人民醫院)院長何鵬程教授、張惠琪主任醫師、樂建華副主任醫師和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應用旋磨聯合Shockwave沖擊波球囊成功完成了血管內沖擊波能量鈣化碎...